美国纽约一群自由职业者,从事不同行业,却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,自称“工作室室友”。 这群特殊“室友”在网上拥有数以十万计“粉丝”,堪称网络时代“弄潮儿”。他们选择“共享办公室”,不仅为降低办公成本而“精打细算”,更因为各界从业者的面对面交流有助掌握时尚资讯、激发创意灵感,在电子通讯手段盛行的今天尤显珍贵。 “工作室室友” 这间办公室名为“工作室室友”,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区曼哈顿大桥附近。 《纽约时报》记者戴维·霍克曼今年4月走进这间办公室时,看到一幅忙碌而轻松的场面。长方形的工作室四面墙全部刷白。在办公室最里头,网名为“瑞士小姐”的博客写手蒂娜·罗思·艾森伯格正与几名创意策划专家交流创作心得。房间另一头,文化策展人玛丽亚·波波娃正在网上发布文章《关于幸福的艺术与科学的必读书》。她旁边是相互打趣的两名网页开发员,其他人则在忙碌间隙填写和传递午餐订单。工作室内弥漫着美国摇滚乐队ZZTop的音乐,在音乐声和电脑键盘敲击声中,两只小狗打着瞌睡…… 共有26人在这里办公,他们中有作家、网页设计师、插图画家和媒体工作者等等。5年前,这群自由职业者互不相识,各自寻觅提供无线网络信号的咖啡馆作为工作场所。如今,他们每月支付500美元,在同一间工作室中租用办公桌,成为“室友”。 谈及加入“工作室室友”的原因,艾森伯格说:“我们固然可以在家办公,但为什么要那样做呢?我就喜欢整天待在痴迷工作、富有创意的人身边。这有助我们理解扑面而来的信息。” “工作室室友”并非个例。网络杂志Deskmag编辑乔尔·杜尔罗伊研究这一现象已有时日。他说,北美地区类似办公室数量今年2月达到342间,比去年10月增加16%。在全球,“共享办公室”的数量去年几乎翻番。 纽约市拥有数十间“共享办公室”。这些办公室各具特色,面向不同人群。例如,位于布鲁克林区北部的“比萨岛”办公室专供女性漫画家使用,而位于曼哈顿下城的“新办公城”则向所有人开放,但租用者必须遵守3条“室规”,即出勤、带工作来做以及不捣乱。 “共享办公室”最早出现于旧金山硅谷。2005年,自由编程员布拉德·纽伯格在旧金山米申区创办首个“共享办公室”,为自由职业者提供办公桌椅、聚会场所和大量咖啡,从而开创了新颖的“拼办公室”工作方式。 资讯达人 “工作室室友”租户看似忙于互不关联的工作,却拥有一个共同点,即对时尚资讯的敏锐把握。用霍克曼的话来说,他们是一个“特别受资讯影响、同时也别具影响力的群体”。 这些“室友”在微博客网站“推特”上拥有数十万“粉丝”,在地理定位服务网站Foursquare、社交网站“脸谱”和他们各自博客上的拥趸则更多。 “瑞士小姐”艾森伯格在个人博客和“推特”网站共拥有20万“粉丝”。她还创办了名为“创意早晨”的系列讲座,每月邀请年轻设计师在纽约、洛杉矶、旧金山和瑞士城市苏黎世授课,颇受欢迎。 另一名“室友”波波娃在“推特”拥有6万“粉丝”。她还创建了一个探讨艺术创意的博客,吸引了从喜剧演员到大学教授的各界人事。在追踪“推特”用户情况的研究机构Twitalyzer的评选中,波波娃名列最具影响力用户之一,在“推特”上的风头盖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主播安德森·库珀、美国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萨拉·佩林和影视明星贾斯汀·廷伯莱克等名人。 就连生活在这间工作室的两只小狗也拥有“推特”账户。 然而,正如新媒体专家克莱·舍基所言:“我们时常高估所获资讯的价值,却低估人际接触的价值。”让“室友”们创意迭出、身处行业前沿的力量,不仅来自网络资讯,更源于网络以外的人际交流,如共进午餐,玩一场“头脑风暴”游戏,或举办一场啤酒派对。 “面对面”互动 作家蕾切尔·波茨曼倡导网络时代合作消费。她认为,从原先“各自为战”到如今结成“工作室室友”,自由职业者文化正处于转型期,从“我的文化”变为“我们的文化”。这种转变缘于人们交流和表达方式的改变。 “人们寻求表达个人观点,但希望通过一种更为社交化的方式,”波茨曼说,“他们尝试了"推特"和"脸谱"等虚拟方式,如今寻求面对面的互动。” 这种互动,以及由此引发的智慧交锋和灵感迸发,在“工作室室友”的午餐时间得到充分体现。 午饭时,“室友”们端着外卖餐盒围坐一桌,有时邀来一些媒体和设计公司同仁,天南海北侃谈,话题的转移和思维的跳跃让旁人“难以插进一句话”。 与其他“室友”的自由职业者身份不同,波波娃在全球性广告公司TBWAT拥有一份全职工作,但公司允许她在这间“共享工作室”办公。谈及原因,波波娃说,公司发现,“我在这个能够把握创意文化和技术脉搏的环境中工作更有价值。” 无论所发表博客文章还是“推特”信息,波波娃确实从“工作室室友”的交谈中获得不少灵感源。波波娃说,类似交流为自己提供“大量创造性素材”,例如“构想、创作心得和有趣的人等等”。“这样的工作环境,价值无法估量,”她说。 《纽约时报》文章因此认为,就交流成效而言,“一条"推特"信息140个字母,确实难敌布鲁克林一间工作室里的26个人。” 汇聚人脉 如果说“工作室室友”引人之处在于能够激发创意灵感,那么位于曼哈顿的另一间共享办公室“大会”则着眼于让成员“赚钱”。 这间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办公室设有100个办公位,拥有配备在线电话系统Skype的演示室、宽大的会议桌,以及一个由多名各行业资深人士组成的经纪团队。分享这件办公室的“室友”不乏名人,如电子商务网站Etsy创办人克里斯·马圭尔、原《纽约时报》美食专栏作家阿曼达·赫瑟和“脸谱”网站创办人之一克里斯·休斯等等。 更具吸引力的是,这里每周举办数十场向公众开放的课程和讲座,邀请各界专家为年轻创业者介绍行业动态。 “这让我感觉回到校园,”新兴艺术网站Art.sy创办人卡特·克利夫兰说。 克利夫兰每周在“大会”办公7天,常常干到深夜。他认为,在这里办公,自己与“有智慧、人脉和激情且希望改变世界的人”在一起,这“十分激励人心”。 人脉汇聚为“驻扎”这里的创业者带来切实利益。一家名为“盈利”的新兴企业借助“大会”成员人脉,成功融资110万美元。 大概因为如此的人脉优势,“大会”创办3个月来所有的办公位租订一空。 人脉力量也在“工作室室友”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。2009年年底一天,艾森伯格偶然向网络项目经理人卡梅伦·科尔宗提到,自己想开发一个类似日程表的电脑程序。科尔宗立即联系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另一名“室友”,他们在24小时内便开发出名为“TeuxDeux”的应用程序。 “这个应用程序在"工作室室友"内部试用了一个月,”艾森伯格说。她通过博客发布应用程序试用成功的消息,一分钟内就引来一家商业杂志关注。这家杂志在博客上予以报道,称这是“当年最佳待办事项处理程序”。“一天后,TeuxDeux拥有1万名用户,”艾森伯格介绍说,“如今,用户数量超过16万。” |
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创星网络
( 苏ICP备11027519号 )
|网站地图
GMT+8, 2025-2-23 01:18 , Processed in 0.061778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